一個幾十年來幾乎沒什么“存在感”的稅種,這幾天卻在化妝品行業變成了焦點。
近日,一則工作報告,讓消費稅改革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盡管并無具體細節,但伴隨“中國中免”大漲,一條“高檔化妝品免稅價差或擴大20%”的分析,及諸多投資者對化妝品上市公司消費稅改革影響的提問,在化妝品行業還是引發了較大關注。
△文中以雅詩蘭黛小棕瓶顏眼霜為例,專柜價格與免稅價差或擴大20%
△受消費稅改革消息影響,珀萊雅大跌。投資者向珀萊雅的提問,其他化妝品上市公司也面臨類似情況
業界看來,消費稅或將改革,除了擴大征收范圍,穩步下劃地方外,對化妝品行業的主要看點,在于后移征收環節(即從生產環節、進口環節后移至零售環節)。
△目前化妝品的消費稅征收環節集中在進口環節與生產環節
化妝品作為消費稅15個稅目之一,目前施行的是2016年《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化妝品消費稅政策的通知》,“僅對生產(進口)環節銷售(完稅)價格(不含增值稅)在10元/毫升(克)或15元/片(張)及以上的高檔美容、修飾類化妝品和高檔護膚類化妝品征收,稅率由30%調整為15%。”
盡管2019年也曾提出過消費稅后移征收環節,但由于最終未涉及化妝品,并未引起較大反響。
而在此結果出來之前,化妝品行業也曾引發過一陣討論。但當時大多數人認為,化妝品消費稅很難從生產環節后移至零售環節。
原因是,“落地到我國化妝品市場具體情況來看,行業集中度不高,渠道多而繁,系統交錯混雜,在零售環節征稅或有較大難度。而在生產(進口)環節征稅,則以化妝品企業的生產許可證或產品出廠系統記錄為標準,不容易亂套。”
零售環節征收難度大,是未能在行業形成“存在感”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過去的國貨美妝中,鮮見高端化妝品。生產環節出廠價鮮有達到“10元/毫升(克)或15元/片(張)”的產品,所以“國貨產品基本沒有繳納過消費稅”。
但伴隨業界對“高檔化妝品免稅價差或擴大20%”的分析,以及投資者不斷對化妝品上市公司的追問,化妝品消費稅“存在感”開始上升。
追問的原因,則來自于本周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都以改革為主題,所以此次市場對消費稅改革寄予厚望。
而“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作為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改革方向,即便2019年不后移,此次不后移,伴隨改革的推進,未來也或將后移。
“存在感”進一步拉升。
那么對于化妝品行業而言,20%的價差從何而來?如果征收環節后移,會帶來哪些影響?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原本國貨的出廠價,鮮有達到“10元/毫升(克)或15元/片(張)”。但如果后移至零售環節,目前零售價達到該標準的國貨產品,有多少?
對消費者影響,價格上漲
在“高檔化妝品免稅價差或擴大20%”的分析中,包含了兩重價差:第一重價差來自于征收環節的后移,所帶來的稅額增加;第二重價差則來自于免稅渠道與有稅渠道的稅免價差。
所以,要弄清楚消費稅給行業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先分析第一重價差。
不同于其他國家,我國的消費稅是價內稅,也就是價格包含了稅額。因為其征收環節在生產端,由生產廠家繳納。所以消費者感知并不明顯。而有些發達國家施行的是價外稅,比如在美國,賬單會顯示百分之幾的稅額,征收環節在零售端,消費稅由消費者繳納。
征收環節的不同,首先影響的是消費者感知,即終端價格的變化。
在不考慮稅收優惠、綜合稅率、稅務籌劃等因素的情況下,我們不妨舉個簡單例子:
某款產品的出廠價為300元(不含增值稅),零售價為600元(不含增值稅)。
若征收環節在生產端,按照15%的稅率,生產廠家需繳納的消費稅為300*15%=45元。但由于是價內稅,消費者并無感知45元的存在,消費者支付金額為600元。
若征收環節后移至零售端,假設稅率不變,那么新稅額為600*15%=90元,此時消費者需要支付的金額為600+90=690元。
這是從生產端后移至零售端,所帶來的稅額增加,以及終端價格的上漲。
對于進口品而言,由于進口產品與國內生產產品在關稅、綜合稅率、稅收優惠等方面存在不同,終端價格的上漲幅度,或有不同。但從消費稅的角度,從進口環節后移至零售環節,消費稅稅額的增加,同理。
這是第一重價差,第二重價差來自于免稅渠道與有稅渠道的稅免價差。
據中信建投測算,雅詩蘭黛小棕瓶眼霜,目前專柜價格為565元,中免日上價格為316元,原本價差為249元。
在消費稅由進口環節后移至零售環節后,受消費稅后移影響,綜合稅率發生變化,專柜價格變為616.7元。中免日上由于免稅,免受此影響,日上價格依舊為316元,此時價差變為300.7元。
由249元增加至300.7元,增幅約為20%。高達20%的價差,由此而來。
△中信建投對雅詩蘭黛小棕瓶眼霜測算消費稅后移產生的影響
但這里面有個問題,這是理想狀態,將100%的消費稅,后移至零售端,完全由消費者承擔。在現實商業世界中,會這樣嗎?
對行業內部影響
稅負騰挪與定價策略
大概率不會。
因為原本消費者只需花費600元就能買到的產品,今天要花690元。原本只需花565元就能買到的小棕瓶眼霜,今天要花616.7元。如此漲價,消費者會轉移嗎?
出于競爭需求,廠家的定價策略,渠道商的定價策略,都將發生變化。
同樣不考慮稅收優惠、綜合稅率、稅務籌劃等因素的情況下,我們再舉個簡單例子:
某款產品的出廠價為300元(不含增值稅),零售價為(300+300)元(不含增值稅),第二個“300”為渠道加價。
假設,產品的出廠價不變,終端成交價不變,消費稅100%由渠道商承擔。
若征收環節在生產端,按照15%的稅率,生產廠家需要繳納的消費稅為300*15%=45元。由于消費稅已由生產廠家支付,渠道商依舊以600元的零售價出售,不考慮所有經營成本,渠道商的產品毛利為600-300=300元。
若征收環節后移至零售端,假設稅率不變,那么新稅額為600*15%=90元。由于終端成交價不變,依舊以600元的售價出售,此時渠道商的產品毛利為600-300-90=210元。
這就是征收環節后移,對行業內部的影響。
當然,以上是理想狀態,出于競爭需求,不同廠家與渠道商,大概率會根據自己的定價策略,讓消費者承擔不同比例的消費稅,轉而由自己承擔剩下比例。就像中信建投,分別以100%、80%、50%、30%、0%的消費稅轉移比例來測算一樣。
所以,每家公司的具體情況,會因各自的稅收優惠、稅務籌劃模式、稅務機關核定最低計稅價格等因素而綜合考慮。但消費稅后移帶來的影響,理論上,會影響到產品的定價策略、渠道商的利潤、以及消費者的最終成交價格。
總的來說,征收環節由生產端向零售端后移,對生產廠家而言,形成直接減稅。由于零售價格必然高于出廠價格,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行業整體的稅額必然會增加。理論上,必然造成終端成交價的上漲。
而到了產業鏈內部,若稅額完全由消費者承擔,會對其帶來明顯的稅負增加,消費者也會面臨更高的終端成交價格。
若保持終端成交價格不變,生產端出廠價格也不變的情況下,渠道商利潤將被明顯擠壓。
難以承受的“高端”之重
行業分化或加劇
多年來,中國化妝品行業對消費稅關注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國貨的出廠價格鮮有達到10元/毫升(克)或15元/片(張)。或者即便達到了,數量也較少,未形成大規模銷售。
就像投資者關于珀萊雅的提問,和大多國貨產品類似,出廠價未達征收標準,不怎么涉及消費稅。
因而對整個行業而言,基本沒有消費稅繳納經歷。
但如果征收環節后移,以零售價為計稅基數,目前售價(不含增值稅)達到征收標準的國產品牌,數量并不少。
以精華為例,據美麗修行數據,售價超出10元/毫升(克)的國貨產品大約有900多件。面霜則有150多件。在減掉增值稅后,達到該標準的產品數量或減少。但由于美麗修行并未100%收錄市面所有產品,這一數目或更大。
這意味著,如果不對稅負做其他環節的轉移,這些高端產品,或將以更高的價格直接面對消費者。而如果做了其他環節的轉移,稅負的壓力,則給到產業鏈內部。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消費者對于這些國貨高端產品的認知度與忠誠度。
如果這部分后移的稅負由渠道商承擔,對于認知度不高的品牌而言,其渠道商利潤低,忠誠度低,且消費者對其價格敏感度高。為了保持市場份額,避免消費者轉移,生產廠家大概率會犧牲利潤,補貼渠道商。這就導致,原本由下游承擔的消費稅,逆向轉移回來。
如果這部分稅負由消費者承擔,同樣對于認知度不高的品牌而言,消費者對其價格敏感度高,忠誠度低。那么即便由于征稅環節后移帶來了直接減稅,也會面臨消費者轉移的問題。
這就意味著,越是忠誠度高的高端品牌,越是受益于此,越是忠誠度低的高端品牌,越是受累于此。行業分化或將進一步加劇。
而作為發展時間并不久的國貨高端品牌,如何帶著這些影響,與早已深耕高端產品多年的國際高端品牌競爭,壓力或將給到中國化妝品企業。
當然,對于化妝品的消費稅改革,還有一種可能,或延續2016年的調整思路(1994年至2016年,化妝品消費稅稅率為30%,同時覆蓋普通價格化妝品與高價化妝品。2016年調整后,僅對高價的“高檔化妝品”征收,稅率降為15%):進一步提高征收標準,僅對價格“更高”的“高檔化妝品”征收,或降低稅率。
因為從數據上看,2016年至今,化妝品市場幾乎呈現了翻倍的發展。2023年化妝品的零售額、進口金額幾乎都已達到2016年的2倍。國內化妝工具的單價較2016年有約40%的提升。進口的化妝品、護膚品等,價格也幾乎達到了2017年的2倍。部分細分品類如指甲化妝品單價上漲達到20倍。
由此來看,高檔化妝品的消費需求,可能已經脫離了“小眾”范疇。消費稅的改革,或許會像2016年曾發生過的那樣。
方正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蘆哲表示,“高價化妝品市場越來越大眾化。因此,在‘高檔化妝品’稅目下,可能需要重新進行價格區分和進行稅率調節,才能達成消費稅引導消費習慣和調節收入分配的目標。”
當然,這一切還有待大會,以及未來消費稅的立法。但可以預見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消費稅改革方向,不會變。“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的趨勢,不會變。
那么,中國化妝品企業在高端產品的發展,以及與國際企業在同價格帶的競爭,同樣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