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2024(第十七屆)中國化妝品大會·原料創新論壇在上海虹橋綠地鉑瑞酒店舉行。該論壇由唯鉑萊、杉海創新、中科藍智戰略合作,共有7位嘉賓共同把脈原料創新趨勢。
會上,唯鉑萊高級產品經理李一楠帶來了《ViableCare Ceramide賦能國產日化產品的創新及應用》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摘錄:
國產原料,利用法規/技術不斷向前
國產日化原料,需要不斷向前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化妝品原料與國內已使用化妝品原料,數字上的對比是27500和8972,差距幾乎三倍之多。國產日化產品中,80%原料被進口原料所壟斷,近年由于貿易摩擦等因素,會有供應鏈斷裂或者不穩定的現象,所以為了保證化妝品的長期穩定性,原料國產化的必要性越來越大。
事實上,目前能夠推進原料研發與創新的因素也很多,包括法規、技術等。
2021年是化妝品更新迭代的元年,1月1日《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式拉開一系列新規發布的序幕。其中還有幾個重要時間節點,2021年5月1日起,化妝品新原料進行注冊制跟備案制分級管理;2021年12月31日,化妝品原料安全登記平臺上線;2024年5月1日起,原料要提交完整版安評報告。
通過兩組數據比對就可以看出來新規對原料的推動:2009年到2019年僅通過了四款原料,但是2021年之后新規施行之后已經通過了160款原料,國產日化原料實現了40倍的井噴式增長。
技術也是原料創新中重要的環節。包括植物定向培養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酶法綠色合成技術、天然產物結構修飾技術等。
植物提取物是目前非常熱門的原料,但傳統的植物提取技術仍然“靠天吃飯”,對植物來源、種植季節、氣候要求高。現在流行的植物定向培養技術,不僅能夠節約一定的資源成本,并且原材料批次穩定性也會更好。
近些年,在國家政策還有資本助力下,合成生物學蓬勃發展,很多好原料通過合成生物學的技術來實現。
就像蓋房子需要磚塊一樣,合成生物學最基本的元器件是基因,通過定向設計微生物讓基因為生產所用,把細胞轉化成一個高效運轉的工廠,幫助生產活性物。
合成生物學的優勢也顯而易見:一是工藝綠色環保,符合國家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二是合成的原料產品性能會更好,因為合成生物學技術可以做很多定向篩選,使工藝轉化率更高,雜質更少。三是合成生物學技術可以融合非常多的新興技術,比如基因測序技術、代謝流技術、酶的定向進化技術等等,技術融合會使生產過程效率整體變高。
神經酰胺系列,走向進化之路
神經酰胺,就是利用合成生物學的原料典型。
人類最早接觸到神經酰胺是1884年,德國科學家在動物腦組織當中發現了鞘脂類物質。工藝角度溯源最早是1932年,加勒比海科學家科考的時候發現了能夠產生神經酰胺前體物質的微生物。
唯鉑萊2022年立項決定要做神經酰胺產品,一直在研發全生物合成神經酰胺技術,目前已經獲得了技術路徑,預計2025年可以實現商業化。如果這條路徑可以實現產業化落地,會成為超越現有工藝的生物合成路線,也是全球獨家的技術。
唯鉑萊有四大神經酰胺系列:高含量微膠囊、納米脂質體、經典復配、高純度原粉。ViableCare Ceramide50作為最新力推產品,是高含量微膠囊系列中的代表,有五大優點。
1%的ViableCare Ceramide50,可以做到提升15.32%的皮膚角質修復率、對Caspase-14表達提升165.63%、對絲聚蛋白FLG表達提升170%、對兜甲蛋白LOR表達提升近200%,且能快速降低皮膚中炎癥因子水平。根據功效報告,1%的ViableCare Ceramide50乳液能夠顯著修復皮膚屏障、改善皮膚皺紋、緩解皮膚泛紅。
這樣的原料進步,得益于技術人才與平臺的打造。唯鉑萊的研發團隊中,目前有3位教授、10位博士研究人員、100+高級研發人員,而且配有World-class鴻鵠實驗室。除此之外,唯鉑萊擁有神經酰胺自主化量產基地,60畝的產業化基地,產能可以達到萬噸級別。
從神經酰胺系列的進步,也不難窺見一個趨勢:從美妝原料到美妝產品的鏈條,始終是技術進步推動原料研發,原料創新促進產品升級。
2024(第十七屆)中國化妝品大會由品觀、CiE美妝創新展聯合主辦,諾斯貝爾、貝豪集團、福瑞達生物股份戰略合作,共有50+大咖共論產業發展,指引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