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妝品代工企業中,瑩特麗(INTERCOS)是繞不開的一座“高峰”。
1972年,瑩特麗在意大利米蘭誕生。第一次出發,即是高起點——其生產的第一款化妝品,成功賣給了雅詩蘭黛。經過半個世紀攻城略地,瑩特麗的業務遍及全球12個國家/地區,并成為全球數百個美妝品牌的“幕后推手”。
中國市場,也是瑩特麗的重點市場之一。公開信息顯示,瑩特麗的中國客戶囊括了花西子、完美日記、毛戈平、珀萊雅等多個頭部品牌。
瑩特麗中國區&東南亞區銷售副總裁沈雁表示,“希望瑩特麗中國能傳遞最新的流行和產品趨勢,與合作客戶一起,共創經典且創新的明星產品,助力更多中國品牌成為世界頂級品牌。”
//
企業名稱:瑩特麗化妝品(蘇州)有限公司
企業創立時間:2003年
主要生產品類:彩妝、護膚品
主要合作品牌:歐萊雅、LVMH、雅詩蘭黛、寶潔、資生堂、珀萊雅、完美日記、花西子、毛戈平等
研發人員數量:研發人員約1000人(占比近20%,全球員工約5400人)
在爆發前夜入華
中國市場活躍著眾多國外美妝代工企業,如韓國的科絲美詩、蔻詩曼嘉、韓國科瑪,日本的永青化妝品、東色日化、麻沼化妝品等。
這些國際代工企業,與中國本土代工企業一起,成為中國4000億元化妝品零售市場的助推者。瑩特麗,是最早嗅探到中國市場商機的國際企業之一。
1997年,瑩特麗在馬來西亞成立分公司,這是其正式踏入亞洲市場的標志性事件。成立第一年,瑩特麗就很快打開了東南亞和香港市場。中國,由此逐漸進入瑩特麗高層視線——“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機會無限,瑩特麗業務早晚要進入中國。”
瑩特麗創始人Dario Ferrari認為,“布局亞洲市場就像是下一盤棋。亞洲市場的復雜和多樣性,是由日本、中國、韓國、印度和東南亞新興市場在品類、定位、競爭優勢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帶來的。”
21世紀前后,一大批本土化妝品牌崛起,包括相宜本草、珀萊雅、卡姿蘭、韓束、自然堂、佰草集、丸美等。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品牌,是中國化妝品市場爆發前夜的見證。
入華之前,一位“重要客戶”的建議,讓瑩特麗下定決心快速布局中國市場。2004年2月,蘇州免稅工業園區,瑩特麗1500㎡的標準型廠房正式投入生產,這成為瑩特麗中國的起點。
至今日,瑩特麗已在中國大陸設立3家分公司——瑩特麗化妝品(蘇州)有限公司、瑩特麗科技(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以及瑩特菲勒(上海)有限公司。
據瑩特麗2022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瑩特麗營業收入3.67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5.8億元)。其中,亞洲市場營收0.6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7億元),增長9.9%,占比18.2%。中國作為瑩特麗布局亞洲的重點市場之一,也保持穩健增長,顯示出十足的潛力。
據沈雁透露,上半年,瑩特麗中國在底妝品類實現強勁增長,同比增幅達50%,散粉類也實現了增長。目前,瑩特麗中國的彩妝和護膚業務分別占比51.5%和48.5%。
瑩特麗中國區&東南亞區銷售副總裁沈雁
“從最初配合國際品牌中國市場的加工業務開始,瑩特麗一路陪伴了國內許多美妝品牌從0到1的蓬勃發展。”沈雁表示。
創新的“本土化策略”
對中國市場,瑩特麗有十足的信心。目前,瑩特麗在全球擁有12個研發中心,亞洲有4個,中國就占2個。為了擴張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版圖,自創立至今,瑩特麗也制定了諸多“本土化策略”。
進入中國之初,瑩特麗像多數國際公司一樣,面臨著水土不服。瑩特麗在研發上的投入遠高于一些同行,在時間進度和成本上并無優勢,也因此流失了一些中國本土客戶。
后來,瑩特麗中國優化供應鏈以及成本,同時發現不少化妝品企業更青睞國外工廠生產配方和中國原材料相融合的產品。為此,瑩特麗在中國配置“CEDEX”和國內研發團隊。
“CEDEX”是一個配合全球包材及原料開發訴求,立足中國豐富的包裝、原料資源基礎上的創新團隊,幫助全球新品開發和創新趨勢進行資源整合及供給,輸送更多中國包裝和原料到各個生產基地;國內研發配合國內客戶,對客戶的配方和質地訴求,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開發和應用。
隨著中國本土品牌對瑩特麗的認知程度日益加深,價格不再是主要問題,瑩特麗便對原有配方體系進行優化,研發出適合中國人膚質和需求、膚感較為輕薄的配方。此外,瑩特麗加大了對蘇州護膚品研發中心的投入,不少核心技術和配方都能在本土完成,大大縮短了新產品的開發周期。
在合作客戶選擇上,瑩特麗也進行了多樣化的嘗試。沈雁表示,“這幾年,瑩特麗的客戶結構,隨著市場的變化更為合理,更注重那些有影響力、有發展潛力的新銳品牌或有一定體量注重產品品質的品牌。”
備案數據也體現了客戶群的變化。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信息”平臺顯示,截至10月26日,以“瑩特麗科技(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作為備案人的產品,達到1033件。其中,囊括了ukiss、Fan Beauty Secret、HERYOOS(和優良品)等多個新銳品牌。
變化,遠不止如此。自今年起,瑩特麗就對中國區的客戶架構、品牌定位和渠道用戶等進行了梳理,以期為合作客戶們提供更完善的資源和服務,并找到瑩特麗的新路徑和新增量。
創新趨勢的“造夢者”
在潮流趨勢的把握上,瑩特麗稱得上業界權威。
Dario Ferrari曾有言,“美妝行業的創新,是很多小的東西加在一起的,這種創新需要提前預判的能力,做夢的能力,需要理解未來、理解趨勢。”
沈雁認為,擁有50年歷史的瑩特麗,早已將創新刻入基因,而集團每年3月在米蘭開展的時尚趨勢發布會和11月的香港展,更是被全球美妝企業視為行業風向標。
“公司最關注的是消費趨勢,然后是市場趨勢和產品趨勢。我們一直在洞察消費者的習慣、心理和生理訴求的變化,并結合市場趨勢,解讀不同領域市場的流行元素,并最終通過產品,打動終端消費者。”沈雁說道。
對趨勢的精準洞察,與瑩特麗在研發端的大力投入密不可分。
目前,瑩特麗的研發人員有1000多人,其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營收的5%。公司組建了專業的團隊致力于藝術、文化和科技等領域的跨界研究,并與其16個戰略市場部聯動,從而在多個維度落地客戶的需求。
沈雁表示,瑩特麗的Prisma系列已經進入市場十多年,經久不衰,其一直被抄襲,但是從未被超越。公司還建立有自己的原材料植物原生細胞實驗室和比荷盧原料研發中心,而針對亞洲消費者膚質的韓國和中國的研發中心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下半年,瑩特麗將依舊在底妝、護膚和粉類產品上全力以赴。而在疫情已成常態化管理的環境下,沈雁認為商務出行和會面都開始增加,消費者也越來越活躍,彩妝市場會趨向回暖。
“可持續發展和數字化運用,或是很多代工廠的最終方向。”沈雁認為。
可持續發展。 瑩特麗相關人員曾指出,可持續發展是人、自然、社會整體的和諧和長期共存,美妝本質是消費行業,每一次消費和生產,都會對環境產生一次不小的影響。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購買的品牌能幫助他們過上更具環保意識的生活方式,企業利用“可循環成分、水資源保護、可降解資源”等手段,無疑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據悉,瑩特麗中國已經在幾個工廠布置太陽能,預計明年綠色能源的利用率能達到60%。
數字化轉型。 沈雁指出,數字化的應用,能讓代工廠的業務流程更優化、更智能,并能支持測試管理和測試自動化的集中運營。這也能提升企業的敏捷性,滿足消費者對創新和個性化的需求。以前一件產品從0到1可能需要十幾個月,但數字化能讓這一過程縮短至3-6個月。例如,3D打印及數字化的模擬,能讓“手板樣”的成本更低、出品更快且更容易。
“代工廠要及時了解全球、行業和消費者的動態變化,既要抓宏觀,也要拎微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下游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成為他們的解決問題者,如此,代工廠就有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沈雁認為。